中醫(yī)如何按摩治療梅核氣 多部位按摩
梅核氣,中醫(yī)病證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氣瘀滯,痰氣互結,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fā)時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臨床以咽喉中有異常感覺,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中醫(yī)肝病、中醫(yī)咽喉疾病、中醫(yī)精神疾病時均可見此病證。
梅核氣的多部位按摩療法
(1)點按廉泉穴、天突穴、人迎穴、水突穴,每穴約1~3分鐘;再按揉頦下及頸部肌膚,時間約3-5分鐘;以手掌沿胸腹正中線由上向下推按10—40次,再以拇指點按膻中穴、中脘穴(劍突與臍中連線的中點)、關元穴(臍下四橫指處),每穴約3-5分鐘;患者再俯臥,施術者以手掌按揉肩背后腰肌肉,再以雙手掌分推兩脅,時間5-10分鐘;最后以空掌叩拍肩背約1-3分鐘。交替點按風池穴、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每穴約1-3分鐘;
?。?)按摩背后的督脈和膀胱經(jīng),可提升陽氣,化解無形的“梅核氣”。按摩頭后部的風池、風府、天柱三穴,每穴3分鐘,對于提升陽氣很重要。而背俞穴則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穴位,也具有很好地通陽解郁的功效;揉后頸部、兩側肩井穴處各拿5分鐘;
?。?)再按揉肝俞、膽俞(肝俞和脾俞,直接與情緒緊密相連,最能化郁解煩)、膈俞、脾俞、胃俞、大椎穴各按揉3分鐘,直到這幾個穴位發(fā)紅發(fā)熱。
中醫(yī)辨證施治梅核氣的方法
1.痰氣郁結
證候: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處固著不動。癥狀輕重變化頻繁而無規(guī)律。對飲食無影響,一般在進食、工作、學習、談笑等精神移注他處時,異物梗阻癥狀明顯減輕乃至消失。多見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緒欠穩(wěn)定,恐癌多疑。治則:疏肝解郁,理氣化痰。主方: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加減。方藥:法夏、厚樸、茯苓、紫蘇梗、生姜。
若肝郁氣滯較甚,可加香附、郁金、白芍、枳殼;痰多嘔惡者,加橘紅、瓜蔞皮、川貝;納呆便溏加白術、陳皮、蒼術、炙甘草;噯氣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梔子、天花粉等。
2.肝郁氣滯
證候:胸脅滿悶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脹痛,善太息,暖噫頻作,食納呆滯,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見頸項癭瘤,情志抑郁,腹部積聚,月經(jīng)不調,甚或閉經(jīng),苔薄,脈弦。治則:疏肝解郁,行氣散結。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方藥:柴胡、赤芍、川芎、枳殼、香附、陳皮、郁金、佛手、炙甘草。可加半夏、厚樸、茯苓、紫蘇梗等藥。
3.肝郁失音
證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常隨情志變化而變化,抑郁愈甚,癥狀愈重;亦有因情緒激動后聲音突然嘶?。换蛘Z音全無,短數(shù)小時,長者可數(shù)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時卻發(fā)聲正常。咽喉檢查均無異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慮,少言寡歡,胸悶脅痛,失眠心悸,月經(jīng)不調等。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治則:疏肝解郁行氣,暢喉開音。主方:訶子清音湯。方藥:訶子肉、桔梗、甘草、郁金、香附、木蝴蝶。
苔膩夾痰濕者,加薏苡仁、澤瀉、車前草。
梅核氣的其他療法
1.心理療法
本療法對本證的治療十分重要,解除思想顧慮,保持心情舒暢,使患者移情易性,常可取得不治自愈之效。在取得患者信賴的情況下,可施行暗示療法。
2.飲食療法
(1)合歡花蒸豬肝歡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許,泡浸4~6小時,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隔水蒸熟,食豬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內(nèi),沖人沸水,加蓋片刻,代茶飲。
(3)蔥煮柚皮鮮柚皮1個,在炭火上將外層黃棕色燒焦,刮去表層,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塊加水煮,將熟時以蔥兩棵切碎加入,用油、鹽調味,佐膳。(參考網(wǎng)站:360圖書光)
司法親子鑒定需要所有相關人員親自到場,提供身份證明,并由專業(yè)人員現(xiàn)場采樣。這種鑒定用于法律事務,如訴訟或上戶口,結果具有法律效力。
2025-04-08閱讀(179)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20≈50歲男性發(fā)病率高達20-40%以上)慢性前列腺炎更是男科門診的一個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它癥狀雜而又缺乏特異性。這種病往往使患者干分苦惱。
2023-12-01閱讀(37860)
腎虛的人常常會出現(xiàn)夜尿頻多的癥狀,這可能與腎陽虛有關。由于腎陽不足,導致膀胱的蓄尿能力減弱,從而出現(xiàn)尿頻的現(xiàn)象。
2023-12-01閱讀(6867)
陽痿是指男性在性生活中不能維持足夠的勃起硬度的一種性功能障礙。陽痿的治療方法因個體差異而異,可能包括以下一些常見的治療方式。
2023-11-27閱讀(5854)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種常見的男性疾病,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免疫力低下、感染等因素有關。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需要綜合調理,包括改善生活習慣、避免久坐、飲食調理、中藥治療等。
2023-11-27閱讀(5278)
專業(yè)醫(yī)生為你解答